行业分类
陕西这位院士:用3周时间研制\"非典服\",仅一项成果就创下产值29亿元!
日期:2019-10-10 16:52  点击:1146
他筚路蓝缕,见证中国纺织科学起步的艰难历程;他不改初心,开辟中国纺织科学创新发展新征程;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怀揣一腔热血,将毕生所学奉献祖国!他就是我国纺织材料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博士生导师姚穆教授。

矢志纺织 困境克难

姚穆,1930年5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唐闸镇。1948年,考取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纺织工程系。1950年8月升三年级时,他和刘介诚、王鼎泓等五位同学转学至当时设在陕西咸阳的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

1952年,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正逢我国第一个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西北国棉一厂建厂,毕业实习中的姚穆一面实习,一面和工人们一起调试机器,还在工作之余发奋攻读,短短几年内,自学了几十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当时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因为师资缺乏,姚穆一个人承担了棉纺织厂设计、空气调节工程、纺织材料学、棉纺学、纤维材料实验和纺纱实验等六门课,同时还兼任学校实习工厂负责人。没有现成的教材,他们就自己编写,油印发给学生。劳动改造期间,姚穆和同事们组成了技术攻关小组,想方设法提高纺机锭转速,研制单晶炉,改造梳棉机,他们研制的静电除尘样机,被推荐到全国巡回展出。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西北纺织工学院也在纺织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姚穆重新走进了他熟悉的校园和实验室,他从心里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和轻松。他以无限的热忱和毅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为国家的纺织事业贡献力量。
 

开创服装舒适性研究先河

姚穆是我国服装舒适性研究的开创者。在此类研究零基础的背景下,姚穆团队与国内医科大学联合,制作了人体各部位皮肤切片300余万张,仔细分析人体各部位皮肤结构的区别以及压力、温度、湿度、刺痛、摩擦等感觉神经元的种类和它们的复合作用。为了全面反映与服装舒适性相关的参数,姚穆继续和他的研究生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建立起了织物物理参数与暖体假人参数之间的联系。进入21世纪,姚穆在人体着装舒适性方面的研究,至今仍然是我国极地服、宇航服和作战服等特种功能服装面料设计与暖体假人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在完成服装穿着舒适性研究的定量测试中,姚穆还组织研制了一批测试仪器,建立了一系列测试方法,这些测试仪器有:织物透水量仪、多自由度变角织物光泽仪、织物微气候仪、织物表面接触温度升降快速响应仪与织物红外透射反射测试装置等。在这些仪器研制的基础上,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功能服装面料实验室在西北纺织工学院诞生。
 

驻港部队穿上"军港纶"

香港回归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特聘请姚穆为军需科技发展的顾问,并交给他负责研究设计新一代军服系列面料的任务。姚穆在总结以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终于协助参加并发明了新型长丝织物——"军港纶"。香港回归那天,我国驻港部队穿着挺括舒适的军服,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威武英姿。仅1999和2000年,"军港纶"创产值29亿元,利税6亿元。2001年,"军港纶"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姚穆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突击研制"非典服"

2003年,"非典"病毒肆虐,被感染人群有1/3是医护人员。为了防止SARS病毒的侵入,在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不得不穿着不透气的防毒服工作,六个小时下来,裤管里能出3公斤左右的汗水。为了研制出能够隔绝病毒的材料,姚穆与军需装备研究所的专家们加班加点,设计方案,突击试验,只用了三周时间,就研制出了医用防护服,并很快通过了国家鉴定。他们将研制成功的新型医用防护服送到了"非典"防治一线的小汤山医院、 301和304医院使用,并赠送给陕西医护人员80余套。

大力推进产业用纺织品研发

近些年,姚穆分析了全球半个世纪以来纺织业的发展和未来趋势,身体力行地为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摇旗呐喊。他说:"纺织产业生产的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发展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迫切需要的战略性材料,是发展大飞机、导弹、航天器、军事装甲、士兵防护、风能发电、海上采油、汽车轻量化和治理大气污染等方面的重要材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严格保密、控制和禁运的重点技术领域。我们必须加快发展。"

2009年,作为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姚穆上书陕西省有关部门,提出了"重视产业用纺织品研发,迎接国际增长形势,转变单纯初加工结构模式,提升我省纺织产业水平"的建议。2015年,陕西省产业用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西安工程大学成立。

老骥伏枥 学术无界

2010年后,进入耋耄之年的姚穆依旧将全身心致力于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他在全国飞来飞出,不停地出差,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制定,参与中国工程院项目的调研与咨询,参与科技项目的评审和论证,参与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参与推动行业在保障国家安全领域的研究,参与推动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参与纺织教育的学科设置与课程设计。百忙之中,他仍然尽一名教师的本分,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不误学生一节课,一字一句、一个标点地为学生修改论文。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点碎片时间,他都用来读书、看资料、记笔记。每年他都有大量的科研任务,需要经常出差,列车上、飞机里、船舱中,无不是他学习或构思的场所。飞机延误,即使凌晨才飞回西安,他也会一大早赶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姚穆一生从事纺织材料研究,但他的衣着却永远是人群中最朴素的一个,他几乎忽略了自己在物质生活领域的需求。而对学术的"讲究",与对生活的"不讲究",在姚穆身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他对学术的严谨认真,到了让人觉得较真的程度。对学术,他从不让步。记在哪怕是一片小纸片上的笔记,他都写得工工整整;修改学生论文,"此处空半格"的批语,让学生铭记一生;要发表的论文定稿后,要等几个月的冷静沉淀过后,再重新检验修改才去投稿。

这样一种执着追求学术严谨、完全忘我的姚穆精神激励着几代教育人、纺织人为国家的事业艰苦奋斗。姚穆的弟子遍布天下,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能清晰地看到姚穆的影子——

如意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邱亚夫经常向人提起他的恩师姚穆。他说,如意从一个快要倒闭的纺织小厂,成长为现在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的国际领先企业,在转型升级和技术革新的每一步,都浸透着姚穆老师的智慧和辛劳。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翼,动情地说:"几十年来,姚老师就是在为社会做事、为人民做事,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从不计个人得失。"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卫林,用"仁、忍、韧"三个字形容自己的恩师。仁者莫大于爱人,忍者能经受住干扰,韧者则执着于事业。他说:"姚老师带我真正进入了纺织的世界,是他让我开始热爱这个行业,而且愿意为之奋斗终身。我现在很多做事的方式、为人处事的方式,包括做科研的风格和韧性,很多都是来源于姚老师精神的启发。我特别希望姚老师的这种精神能够在更多的人身上看到。"

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材料与功效研究室主任施楣梧少将,一直称姚穆为"姚先生",他很关心先生的健康,他说:"我曾经劝姚先生说,你现在年纪大了,两天的事情要三天做,但是根本拦不住他"。"姚先生的思想非常单纯,工作的时候更单纯,工作就是他的乐趣,科学上的一点问题,他追根究底要搞清楚,争分夺秒地学习和探索。工作成了姚先生最大的养生。在这一个方面,我们一直效仿、追随,但望尘莫及。"

英国利兹大学设计学院纺织系高级讲师毛宁涛,每次见到姚穆,都特别感概,他说,"我刚见到姚老师的时候,他40多岁,又过了40多年,姚老师现在89岁了,但他的精神状态、言谈举止、着装饮食、对工作的热情和认真,和他40多年前一模一样。他和我们谈论的,永远是具体的科学问题,姚老师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学者。"

看着姚穆忙碌的身影,听着他循循善诱的话语,不论是政府领导层,还是上市公司的老总,不论是技术骨干,还是普通的工人,不论是科技领军人物,还是普通的大学生,都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坚定着大家推动中国从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的信心,坚定着大家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创出一番事业的激情。在他清瘦的身躯里,饱含着一位耋耄老者对纺织的情怀、对教育的情怀、对祖国的情怀。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2/22 17:59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