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承办如此大规模活动的竟然是一支只有20多人、平均年龄33岁的年轻团队。没错,这就是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团队,一群敢想、敢拼、在探索时尚文化产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年轻人。
时装周不能只是大牌秀
采访当天,恰逢时装周最后一天。当记者走进位于新天地太平湖的时装周主秀场,门口还有不少市民以及游客冒着小雨排队看秀。走进内场,大厅内屏幕上正在直播A、B两个秀场的走秀实况,以2017年春夏时装为主题的时装发布会向人们传递着来年最流行的时尚元素。2003年起,上海时装周于每年4月和10月举行,承办这一重大活动的任务交给了上海纺织旗下的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
应该将时装周办成什么样?当时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刚开始,我们以为时装周就是以走秀、发布国际大牌为主,恰逢当时不少国际品牌进驻上海,最初的时装周主角都是些知名的国际品牌。”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总经理吕晓磊告诉记者。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一个新的想法在他们脑海中盘桓:既然是本土的时尚活动,为何不能为振兴民族品牌、拉动内需做些事?他们将目光转向本土设计师,然而,时装周诞生初期,由于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大,面对国际大牌的来势汹汹,本土设计师群体仍然势单力薄,团队主动出击,发现、挖掘有潜力的本土原创设计,至今已通过时装周这一平台培育出王汁、吉承、李鸿雁、华娟、上官?等一批代表中国原创力量并在国际舞台声名鹊起的本土设计师。“我们是一群时尚民工”
绚丽的灯光中、霓裳羽衣竞相争艳……时装周带给人们的永远是最美的视觉享受,然而,在变幻的T台后面,是团队成员们忙碌的身影和熬得通红的双眼。
中心大多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蔡靖翊算得上这个年轻团队的“元老”。小蔡学计算机出身,她最初选择加盟服装服饰中心的想法很简单:做时尚嘛,高大上的工作,肯定很风光、很好玩的。不过,真正进入这行,小蔡才发现做时装周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轻松,她笑言:“我们是一群时尚民工。”
上海时装周每年举办两次,尽管只有一周时间,但筹备过程却需要将近半年时间,从品牌招募、赞助伙伴招募,到政府关系协调、场地搭建,乃至媒体接洽、活动报批、内部管理等等,事无巨细,样样考验着团队的战斗力。
蔡靖翊主要负责时装周场地搭建,确保每一场活动顺利有序进行是她的最大心愿。“其实,我们最忙的时候是时装周开幕前的两个月。”时装周年年搞,但每年的秀场都要有创新,从门头变化、客人走向到媒体中心、后台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来不得一点差错。
国庆7天长假,恰逢时装周开幕前夕。当人们放松身心外出游玩之时,正是蔡靖翊和她的同事们最忙的那几天,“每天早上8点左右到现场,一直要等到晚上11点工人干完活才能离开。”国庆期间新天地游客多,为了防止游客随意进场,他们还充当保安,维持现场施工秩序。
杜文侠一直对儿子心怀愧疚:前两年儿子出生时,他忙着筹备时装周,顾不上陪伴妻子生产,没在产房旁迎接宝宝的降临;今年时装周期间,儿子生病了,凌晨回到家中的小杜没睡上几个小时,就心急火燎地抱着儿子上医院看病,“毕竟,我是当父亲的,再忙也得照顾家庭啊!”
采访中,说起总经理吕晓磊,大家的声音都低沉下来,“就在时装周开始前两天,吕总的父亲突发心肌梗死去世,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她第二天就赶回了办公室,处理各种邮件和事务,真的很让我们感动。”
打造中国的时尚“名片”
就是这种执着、这种坚持,支撑着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团队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将上海时装周打造成拥有专业作品发布、商贸展览展示、主题论坛、专业赛事以上海时装周末为结构核心的五大活动版块,覆盖黄浦、静安、徐汇、浦东和杨浦等各大中心城区的“城中盛事”。
上海时装周今后的路在何方?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总经理吕晓磊设想:上海消费者的欣赏水准特别高,我们希望通过时装周这个平台,打开B2C窗口,带动百货业、零售市场的发展。扶持和推出属于中国、影响世界时尚的“川久保玲”、“山本耀司”和“三宅一生”,使东方设计、中国设计成为世界时尚发布链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