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开的宣传和报道中,大多都能看到医联体其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就医更加方便等非常正能量,然而却缺乏实际数据的一面。然而,公立医院的扩张一直没有停止过。至于其是是否借助了医联体进行新一轮的扩张,是否限制了以医师资源为核心的其它层级医院的发展,是否抑制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竞争,除此之外,医保调控的角色是否到位等等,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怀疑和更进一步的探究。
鉴于前段时间轰动医疗界的xxx主任的会议处罚公告,xx医院的xxx两位主任,因在医联体内多点执业,在该医院的科室会议中直接受到了点名批评的事件。以往对医联体一直存在的争议,似乎终于找到了依据。
医联体,也就是区域医疗联合体,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有时甚至是和民营医院一起,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也就是说,已经达成医联体联盟的这一个区域中,医联体是具有垄断的能力和倾向的。
医联体是怎么进行垄断的?
一、 区域资源垄断
对上级医院而言,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以医生为主的医务人员将不再是医院的固定专属资产。全面开放医师的流动会是大趋势。而同时,医保为了限制医生过度治疗,对每家医院都分配有一定的医保限额。然而一些大医院在医保额度的限制下,仍然负荷运行,加入医联体,接受向上转诊的患者,其背后肯定有些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
对下级医院而言,即使医疗费用报销比例高,但其实力不足是最大的硬伤。加入医联体,通过依附于大医院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也是无奈之举。下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其病源少,医务人员稀缺的最大原因,除了其本身的硬件设施跟不上,软件设施运作不良好之外,体制属性是其最大的障碍。基层医疗机构,长期以来被使用最多的功能是公共卫生服务,即防疫、义诊、健康普教、人员健康档案登记收录等等。掌握核心技术的医务人员长期驻扎基层的愿望很低。
在这种情况下,向上转诊有压力,向下转诊接不住,医联体作为各级医院为谋求生存可持续发展的“润滑剂”,便得以应运而生。在医联体内,骨干医师作为廉价劳动力,经常被派往下级医院进行义诊、坐诊等。而患者由于医保定点和报销等问题,可选择性低,陷入被动地位。
二、医保压力成助力
医保基金的收支一直存在着压力。一方面是人口的老龄化导致社保基金可持续性发展的功能被削弱,另一方面医保统筹上存在着诸多障碍。我国医保制度有三个组成部分,但却一直以来都是“各自为政”,单独运行。城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归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新农合却在卫生系统的范围内。导致资金的筹集、待遇标准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目前大多数省份,其医保的统筹水平仍旧停留在市级、甚至县级水平。
同时,据业内相关人士分析指出,2017年我国医疗保险缺口将达到401亿美元,到2020年时,该缺口将跃升至730亿美元。因此,通过医联体联盟,医保基金的压力可得到暂时的转移和释放,这可能是新时势下应对分级诊疗大格局的一种无奈之举。
综上所述,医联体之所以产生,是有其压力来源的。这些压力最大的来源还在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矛盾。具体体现在医院的“公益性”支撑不起医院的发展,而“营利性”却是医改最主要解决的痛点。然而纵观医改多年,并没有实际取得好成绩。反而越改越难,目前已经进入深水区。究其原因,溯本追源,还应是: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一直是个伪命题!
自医改提出以来,要大力推动公立医院的改革,将公立医院打造成“公益性”的“公共财产”,但是财政补贴却没有跟上,并且忽视医疗服务的市场化需求。公立医院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其压力很大一部分都转移到医生身上。对于医生而言,尤其是高级骨干医师,体制是其最大的限制,对其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并且,在改革政策的推动下,医生和医院之间产生冲突和矛盾的临界点将会越来越低、越来越容易。
目前,医疗卫生事业主要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公共卫生服务,二是医疗服务。而在目前的医改中,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公益性”的界限傻傻分不清。公立医院固然负有公益性的责任,然而,医疗行为具有公益性并不等于整个医疗产业链具有公益性。公共卫生服务是必须“公益化”。例如,传染病、艾滋病防控、防疫、防灾等公共卫生服务,其涉及人群众多,传播速度快,工作量大,需要全民动员,这属于社会责任,本身自带公益性需求,因此不应该由市场主动调控,而应该由政府用行政手段利用购买服务等方式直接干预。
而医疗服务应该收费。与打防疫针不同,医生可以给几百个儿童接种同一种由政府提供的免费疫苗,而给患者看病却是一对一,需要经过诊断才能下药,需要运用到专业技能和过往所累积到的经验,才能够实施的。同时患者去看病往往是私人行为,对于医师的选择也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愿望,因此这更属于个性化的服务,这应该获得准入市场的通行证。
同时,对于医师执业资格来说,其获得不同于律师和驾照,只要考试通过就能获得。我国的医生要取得执业资质,是先有执业地点,如无执业地点,便无法取得医师资格。这种制度就已经死死地将医师,甚至其他的医务人员都与医院捆绑在一起了。为了更牢固地加强对医师的控制权,也衍生了“编制”这个怪胎。这都导致了医务人员在现下的医疗状况中一方面敢怒不敢言,另一方面受限于制度,也失去了提升自己和走出去的动力。
因此,全面放开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禁止采用编制、职称等将医师禁锢在同一家医院的手段,重新制定医师的行医资格,解除医师准入市场竞争的掣肘,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能注入更多的动力,对于已经陷入深水区的医疗改革也将能获得更多的活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