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协议,两家公司将分别向对方开放21万种受到严密保护的化合物。一方可以开发共享的任何化合物,且不必对另一方承担经济义务。
研发产品不会“撞车”
近年来,为填补日渐枯竭的药品研发线,药企巨头正日益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实验室以外。常见的做法是从生物技术公司许可交易实验性药物,或者将一些小规模公司一举吞并。
对大型药企而言,与外界共享化合物库是极其罕见的,因为这些化合物是传统药物开发的起始点,建立这种数据库代价高昂。不过,阿斯利康创新药开发主管潘加洛斯(Mene Pangalos)表示,将公司化合物库约1/10的内容与赛诺菲共享,并不存在任何风险,即使双方在若干疾病治疗领域里存在着直接竞争。
潘加洛斯说:“两家公司在一些相同的治疗领域里开展研发工作,其中包括糖尿病、癌症以及心血管疾病,但竞争主要体现在,我手下的生物学家和科学家们做得到底怎么样。收集化合物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他补充说,即使阿斯利康和赛诺菲利用相同的起始化合物朝着一个类似的目标迈进,但是,最终开发出相同药物的几率接近于零,因为双方将会采用不同的科学方法。
阿斯利康负责筛查科学和样品管理的主管史蒂夫·里斯(Steve Rees)认为,这笔交易可以让阿斯利康通过一种廉价和快捷的方法,使自己的化合物收藏多样化。据潘加洛斯透露,在公司内部开发21万种新的化合物将需要花费2.5亿美元,而购买这些化合物仅需花费约5000万美元。
化合物库依赖性已降低
大型药企都会充分利用自己庞大的化合物库,通常规模大到拥有200万~300万不同的分子化合物,从中寻求开发出针对新的疾病标靶的药物。任何与新的标靶产生相互作用的化合物会被调整和改进,以开发出适合于人体试验的药物。但是,通常情况下,一家制药公司的数据库中没有化合物一开始就与疾病标靶“紧密联系在一起”。即使有一种化合物是紧密相连的,它成为可用药物的几率也很小。
赛诺菲负责药物研究和开发的主管埃利亚斯·泽鲁尼(Elias Zerhouni)表示,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将大量的分子化合物投向大量的疾病标靶,最终将会取得一些成果。但现在,新药的研发思路刚好调换了顺序。如今,制药公司更加专注于围绕疾病标靶设计药物,而不是寄望于数据库中能有一种化合物与疾病标靶联系在一起。泽鲁尼补充道,更加新颖的、可以替代化学化合物的治疗药物(如抗体和基因治疗药物)已经大大降低了制药公司对专有化合物库的依赖性。
阿斯利康与赛诺菲达成的交易行动是制药行业两家大型药企首次共享其化合物库中的大量内容。事实上,阿斯利康也与规模更小的公司达成过类似的交易行动,不过,这种交易所涉及到的化合物数量较少。
阿斯利康也与拜耳(Bayer)签署过协议,可以获取后者的化合物。在这项交易中,如果阿斯利康希望推进拜耳所拥有的任何化合物的研发工作,还必须向后者支付少量的许可交易费用,反之亦然。
赛泽鲁尼预计,其他制药公司会纷纷效仿阿斯利康与赛诺菲的做法,因为通过接触到规模更大的化合物库,可以加快药物的发明过程。不过,潘加洛斯对此持有异议,他认为一些公司对共享化合物库的优点并不认同。据其透露,阿斯利康与其它前10大制药公司围绕这方面展开的一些讨论最终以失败告终。
释疑<<<
制药商为何愿意开启化合物库?
除了不担心产品研发会“撞车”、新药开发模式已发生较大变化外,以下几个因素也是制药企业如今愿意将其化合物库大门向行业对手打开的原因。
政府机构也是合作对象
事实上,不仅是药企之间相互合作,政府机构也是企业选择合作的对象。针对不同的疾病标靶,美国国家转化科学促进中心(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下属机构)的仪器每周要对约50万个化合物进行300万次检测。中心的研究人员经常与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共同研究特定疾病标靶对特定化合物的反应。该中心可以帮助企业完成对化合物的初步研究,以使后者为进一步的测试做好准备。
欧洲已成立联合化合物库
欧洲的科学家成立了欧洲联合化合物库(Joint European Compound Library),初始共有32.1万个化合物,均由药企分享。根据计划,在接下来的4年里,其还将再扩充20万个化合物。这一化合物库将对学术机构与生物技术企业开放。有科学家评论道,高效、低成本地建立一个高度多样性的化合物库,就必须将多家企业的化合化库组合在一起。其认为,这样的合作方式会增加发现新生物靶标的机会。
也有不情愿
对于药企而言,化合物对其依旧十分重要。新药研发学术联盟主席芭芭拉·斯鲁施尔(Barbara Slusher)表示:“化合物库就相当于企业最珍贵的珠宝,因此,他们对这种无阻碍的分享模式仍有不少抗拒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