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近年来药品改头换面后价格乱涨的情况屡见不鲜。药品剂型、规格、包装材料和形式不断翻新,如阿莫西林被限最高售价后,常改头换面成“新药”重新流入市场;某种颗粒剂刚受限,马上就蹦出来咀嚼片;水针刚有限价,立即就冒出了粉针;还有的糖浆变成了混悬液,水丸变成滴丸,不胜枚举。
尽管发改委有明文规定:相同有效成分的药品,不得以名称不同、包装材料不同等为由,制定不同价格,那么为什么药品改头换面的现象会如此严重呢?
一些企业通过改换剂型、规格或包装等逃避价格监管变相涨价,加重了社会医药费用负担。此外,相关部门监管不严,惩罚力度不够,也是该现象如此猖獗的原因之一,发改委等虽然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要求同种药品不同剂型和规格的价格应当以代表品为基础,按照规定的差比价关系核定。还规定相同有效成分的药品,不得以名称不同、包装材料不同等为由,制定不同价格,防止企业通过变换名称变相涨价。但是发改委并未披露,一旦违反规定后,将以何种形式予以处罚,因此部分企业就钻了漏洞,在规定面前依旧将药品换装上市。
当前,药品同药效但不同价的情况非常普遍,由于目前不少基础药物属于发改委定价和限价的品种,不少媒体都曾曝光过民众很难从药店买到被限价出售的药品,相反只能接受药店推荐的具有同等药效的其他药品。
基于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对那些违反规定的企业严加处置,从而肃清行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