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地采访了解到,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通过远程医疗、可穿戴便携式设备等方式进行医疗服务的互联网医疗产业逐渐壮大。借助手机、电脑等互联网终端,民众去医院看病挂号、缴费不再需要排队,甚至在家“求医问药”。
提高效率
记者在北京朝阳医院看到,一位医生早晨打开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登录浏览当天住院病人、新入住病人整体情况。点击其中一位病人的名字,这个病人的姓名、床号、入院时间、主管医生等基本情况显示在屏幕上。在北京友谊医院,借助一款名为“未来医院”的服务平台,只要下载安装了支付宝钱包,其“服务窗”中搜索“北京友谊医院”,并绑定诊疗卡号后,就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挂号、交费、查取报告等操作。
四川省卫计委主导研发的“健康四川”网站今年10月正式上线,通过这个平台,患者可以进行免费预约挂号、健康咨询,查询药品价格、检验结果、新农合报账信息,等等。四川省卫计委主任沈骥说,“健康四川”未来还将实现慢病管理、
预约转诊等功能。
目前,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借助手机等设备提高医疗效率。
这些变化让患者从挂号、门诊、检查、手术,以及住院等各环节,都能更加便捷。
快速增长
记者采访了解到,2013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约为22亿多元,而2014年规模达到113.9亿元,其中借助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的移动医疗达30.1亿元。行业内部预计2017年整体规模将达365.3亿元,其中移动医疗产业将突破200亿元。
未来,我国移动医疗行业发展将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发展速度快。专业调查机构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年均增幅是18%以上。中国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方佩说,2013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增长到45亿美元,预计未来3-5年年均增长将达50%。
二是资本青睐。2014年,互联网企业掀起了投资移动医疗的热潮。5月阿里巴巴推出“未来医院”计划;8月中旬“春雨移动健康”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融资;9月“丁香园”获得腾讯投资7000万美元;10月,挂号网获1亿美元融资。
三是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
突破短板
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通过监控、远程医疗、可穿戴便携式医疗设备等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的新型医疗模式,正逐步形成5大优势。—提高医疗机构效率,通过网络实现及时有效的传输。互联网将医生与患者相连接,就医数据相连接,实现查房、输液、诊断、挂号和化验等环节的数据快速共享。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向医院开发出来的APP产品已达2000多种。
—让患者掌握主动权,利用网络实现远程“求医问药”。我国传统医疗服务具有垄断性、专业性强等特点,医生掌握很强的信息优势。在互联网上,患者可以同时向多位医生咨询,选择回答最为迅速,或最细致耐心的医生,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全方位采集个人信息,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采集自身体征数据并传输到医疗中心,实现对个人健康状况的不间断监控,从而给予及时的就医指导。比如,百度公司已与智能设备厂商联手推出“北京健康云”,包括智能手环、血压计、心电仪、体重秤、体脂仪等设备,用户可通过这些设备实时监测到自身健康数据。
—有利于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老少边穷地区医疗条件仍然落后,网上医疗、远程就诊等方式能快捷地将优质医疗资源覆盖到这些地区。成都市妇儿中心医院两年前联合市内20家医疗机构成立成都妇幼健康联盟,其远程视频会诊系统不仅覆盖到郊区县妇幼保健院,也连接到北京的大医院,使得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及时覆盖到西部基层医疗机构。
—有利于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更有效监管。以往医院的处方、病例资料是零散保存于各个医院,医生“过度医疗”、开“大处方”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搭建互联网监管平台,医生的医疗行为实时呈现在网上,有利于主管部门遏制“大处方”、缓解老百姓“看病贵”。四川省新津县于去年10月启动“新津县卫生数据监管系统”。新津县卫生局局长蓝海鹰说:“凡是乡级医疗机构超过50元的单张处方,会被系统自动‘标红’,提醒工作人员查看是否为异常处方。”